|
國內早年的脊髓損傷都是因為意外,如從高樓、山上、斜坡等處意外跌倒、滑落,或者礦工災變、落磐,這樣引起的比較多,患者大概都是下半身癱瘓,主因是胸或腰椎損傷,那時候國內各大醫院還沒有非常好的神經外科醫師,都由骨科醫師來主治,處理的方式是把病人的脊椎整復固定以後,就沒有進一步做復健,這種情形讓很多病人覺得並
|
 |
|
|
沒有把他治好,所以那時很多脊髓損傷病人,都是常年躺在床上,因此很容易產生褥瘡,尿道感染、腎結石或其他後遺症。病人在受傷以後的生活,變得非常的悲慘,受傷以後的壽命,也都是非常短的,都會死於各種不同的併發症,包括褥瘡引起細菌感染、尿道引起細菌感染,或是引起腎臟衰竭死亡。
|
|
|
|
|
|
|
●脊髓損傷患友復健工作的濫觴
|
|
|
|
|
|
個人於民國五十六年到美國去進修復健醫學一年,回國以後就積極發展國內的復健醫學,我們真正復健成功的第一個脊髓損傷病人,是在民國五十八年,有一位二十來歲的女性病人,她是在日月潭因意外滾下山坡,引起第十一胸椎的損傷,導致下半身癱瘓,這個病人受傷以後,很快就來到台大醫院,沒有產生各種併發症,所以我們透過復健科醫師、物理治療、職能治療,很快就復健成功,這個病人可以拿拐杖走路,她的排便,排尿功能也可以重建起來。為此我們覺得,有需要再訓練更多的有專業水準的醫護人員,所以在民國六十二年,我們送一位台大護理系畢業的同事到波士頓大學去學習復健護理,她留學二年回來以後就開始帶動我們整個病房裡的護理人員,怎樣照顧病人,怎樣去做褥瘡的照顧、處理排便訓練、排尿的訓練慢慢的建立起一個常模,這個常模使我們整個在脊髓損傷的照顧方面,帶進另外一個境界,病人有併發症的,我們也就不怕了,而很多併發症,我們也可以早期預防不讓它發生。
|
|
|
|
|
|
|
從這個方面我們就感覺到,有必要把這些觀念,帶給其他醫療單位,所以從民國六十年代的後半,我們持續的開辦了復健護理的訓練班,在這個中間,訓練了很多護理人員,懂得怎樣照顧褥瘡、怎樣預防褥瘡、訓練病人排小便解大便,透過這些護理人員,回各醫院以後,把所學到的實地應用在病人身上,所以脊髓損傷後所產生的後遺症愈來愈少,這個可以說是國內照顧脊髓損傷患者很大的進步。
|
|
|
|
|
|
●打造患友的美好未來
|
|
|
|
|
|
民國七十七年國內第一個脊髓損傷患者所組成的團體,在台大醫院的協助下終於成立了,許多熱心的患者於是投入協助新受傷病人的行列,他們把自己的經歷告訴那些剛受傷的朋友,並為他們尋求許多的社會資源、爭取政府的福利,由於患者的生存意識開始抬頭,也促成醫療復健的從業人員,相對的加緊腳步為患者們解決各樣的問題在這一股風氣帶動下,脊髓損傷重建的速度與品質就更明顯的往前跨了一大步。
|
|
|
|
|
|
|
經過了大家的努力,到了民國八十年代後期,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,脊髓損傷的朋友已不再是宿命的臥床以終其一生,許多人可以回到工作崗位,許多人過著很活躍的生活,甚至結婚生子或到處旅遊,這些進步都非三十多年前所能比擬。而如今我們更需要在既有的基礎中,尋求更好的方法,讓脊髓損傷病人在獲得生存的權利之時,也能擁有一個好的生活品質,這就好比一個小孩長大了,他知道自己需要什麼,而不再只是由大人單方面的給予。希望透過這樣的研討會,醫療人員與醫療人員之間及醫療人員與病人之間,有更好的對話及溝通管道,共同為脊髓損傷病人的需求,打造一個有希望有品質的明天。
|